发布时间:2025-09-19 来源: 未知
一个没水没地的火山岛国,人口还没北京一个区多,凭什么能从非洲最穷变成中等收入国家?答案藏在一个叫阿里斯蒂德斯·佩雷拉的男人身上。
他用16年时间,把社会主义理想和务实主义完美结合,创造了非洲发展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逆袭。
1975年7月5日,佛得角独立了。
这个消息传到欧洲,没几个人在意,一群散落在大西洋中部的火山岛,总面积还不如上海一半大,有什么好关注的?
可耕地只占10%,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,9成粮食靠进口,工业?几乎为零。
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血泪史,16世纪开始,欧洲人把这里当作奴隶贸易的中转站,成千上万的非洲人被运到这里,然后再装船运往美洲。
佛得角人的祖先,很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混血后代。
1930年代大萧条,岛上发生大罢工。二战期间,两次大饥荒直接饿死了5万人,葡萄牙殖民者根本不管,还禁止媒体报道。
那时候的佛得角人只有两条路:要么跟着船跑到美国,要么留下来等死。
但有个叫阿米尔卡·卡布拉尔的年轻人不服,他在葡萄牙读完农业,回到几内亚比绍工作时,遇到了同样从葡萄牙回来的佩雷拉。一个学农业,一个学无线电,两人一聊,发现想法特别投缘。
"为什么我们要永远给葡萄牙人当奴隶?"
这句话改变了两个男人的命运,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。
1956年,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,注意,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把两个地方分开。在卡布拉尔看来,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就是一个整体,必须一起革命,一起建国。
没有像样的港口,没有机场,连基本的淡水供应都成问题。全国54万人口,有将近100万佛得角人生活在海外,特别是美国。换句话说,外面的佛得角人比岛上的还多一倍。
这就是佩雷拉接手的烂摊子。
革命的过程很惨烈。1973年,卡布拉尔被暗杀,弟弟路易斯接过了几内亚比绍那边的担子,佩雷拉扛起了佛得角这边的大旗。
1975年,佛得角独立时的家底有多薄?
佩雷拉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向苏联和古巴示好。
1975年到1981年,佛得角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走。国有化、计划经济、集体农场,冷战正酣,站队苏联显然是最安全的选择。
苏联援助来了,古巴专家来了,佛得角开始有了第一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。
可1980年,几内亚比绍发生政变,路易斯·卡布拉尔被推翻,两国合并的梦想彻底破灭。
佩雷拉面临选择:是继续跟着苏联走到黑,还是另辟蹊径?
他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。1981年,佩雷拉宣布与几内亚比绍的独立党分家,单独成立佛得角非洲独立党,从此,佛得角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这个选择的背后,体现了佩雷拉的政治智慧。
他没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理想,也没有完全拥抱西方资本主义,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,走出了一条"佛得角特色"的发展路径。
具体怎么做?
第一,保持政府对关键行业的控制,特别是港口、机场这些战略性基础设施。
第二,允许私人投资进入服务业和轻工业。
第三,大力发展教育,把海外侨民的汇款引导到基础设施建设上。
1980年代中期,苏联开始衰落,东欧剧变在即,佩雷拉敏锐地感觉到,社会主义阵营的好日子要到头了。
1990年,面对国际压力,佩雷拉主动宣布实行多党制。
很多人觉得他疯了,在非洲,有几个领导人会主动放弃权力?
佩雷拉的算盘很清楚,与其被动挨打,不如主动转型。
阿里斯蒂德斯·马里亚·佩雷拉
1991年大选,佩雷拉的独立党输了,争取民主运动上台,佩雷拉优雅地交出了权力。
这一交权,为佛得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好感。
佩雷拉虽然下台了,他留下的发展思路却被继承了下来。
新政府继续他的基础设施优先战略,为什么?因为佩雷拉看准了佛得角的地理优势。
佛得角位于大西洋中部,距离欧洲、非洲、美洲都不远。
在没有苏伊士运河的年代,这里是欧洲人绕道非洲前往亚洲的必经之路。现在虽然不是必经之路了,但这个"十字路口"的价值依然巨大。
1980年代,欧洲旅游业开始爆发,佩雷拉敏锐地意识到,佛得角可以成为欧洲人的度假天堂。
海洋资源、温和气候、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,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。
关键是基础设施要跟上。
佩雷拉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机场和港口建设上,萨尔岛的阿·卡布拉尔国际机场,可以起降波音747这样的大型客机。
这在1980年代的非洲,绝对是超前的。
港口方面,明德罗的大港经过现代化改造,成为西非地区最重要的中转港之一。
最聪明的是,佛得角没有搞那种专门给白人玩的度假村。
而是踏踏实实做服务业,有稳定的电力供应,没有烈性传染病,游客不需要提前打疫苗。这种正经的旅游业,才是可持续的。
2005年,首都普拉亚国际机场建成。2007年,博阿维斯塔岛国际机场投入使用。全国9个机场,构成了完整的航空网络。
公路建设也没落下。2250公里的公路网,虽然主要是石块路,但已经能保证岛内交通的基本需求。
佛得角航空公司开通了飞往欧洲、非洲、巴西和美国的国际航线。
一个只有54万人口的小国,航空网络覆盖四大洲,这在非洲简直是奇迹。
电信业发展更是超前。
截至2017年,佛得角的互联网覆盖率超过70%,在非洲国家中排名前列。
这些基础设施投资,为佛得角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07年12月,联合国宣布佛得角正式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毕业。
这是继1994年博茨瓦纳之后,第二个实现这一转型的非洲国家。
2022年,佛得角GDP达到21.48亿美元,人均GDP 3934美元,要知道,1975年独立时,这个数字几乎为零。
更惊人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变。
服务业占GDP的71.9%,成为绝对的支柱产业。旅游业、运输业、金融服务业,这些在1975年根本不存在的行业,现在贡献了佛得角大部分的财政收入。
2019年,佛得角接待航空旅客277.2万人次,一个54万人口的小国,一年接待的游客是本国人口的5倍多。
渔业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
佛得角拥有73万多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,渔业资源丰富,每年出口海产品约1万吨,主要是龙虾、金枪鱼和虾类。
2014年与欧盟签署的渔业合作协议,让佛得角每年获得数十万美元的渔业补偿金。
最关键的是,佛得角实现了政治稳定。
从1991年开始,独立党和争取民主运动轮流执政,没有政变,没有内战,没有族群冲突。
在非洲,这样的政治稳定简直是奢侈品。
对比一下几内亚比绍就知道了。
同样的起点,同样的殖民历史,同样的独立领袖。几内亚比绍现在还在世界最贫穷国家前十的名单里,佛得角却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。
区别在哪里?
佩雷拉选择了务实主义,选择了基础设施优先,选择了服务业导向,更重要的是,他选择了在适当的时候放权。
2024年的佛得角,已经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小岛国了。
它有现代化的机场,有连接四大洲的航线,有稳定的电力供应,有70%以上的互联网覆盖率。
它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和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
从最穷到中等收入,佛得角用了32年,这个速度在非洲,甚至在全世界,都是罕见的。
佛得角的经验告诉我们:
小国也能有大作为,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发挥自己的优势。
地理位置是优势,就做好"十字路口"的文章。海洋资源是优势,就发展好旅游业和渔业。政治稳定是优势,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谐。
佛得角的故事还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