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拖拉机在非洲惨遭冷遇!销售比不过印度,是因为质量问题吗?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来源:
中国工业报
- 中国拖拉机,出口飙到九万台,可在非洲,销量却被印度摁在地上摩擦。质量差?真不是主要问题。
2019年,赞比亚招标现场,中国企业输得彻底,对手马恒达靠的是价格、服务、本地化全套组合拳。咱产品能干活,但人家会“交朋友”。 非洲这门生意,拼的不是马力,是“落地”。人没错,路选错,非洲招标输了个“透心凉”2019年,在赞比亚的一场政府拖拉机采购招标中,中国企业被印度人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参与这场投标的,是 上海德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。他们拿出的产品,是中国在80马力以下这个段位里,最具性价比的一类中型拖拉机。可到了最后,项目没中标,机会没留下。 而中标的,是 印度马恒达公司 。这家印度本土第一、全球排名前列的拖拉机制造商,凭着一套在非洲打磨多年的组合拳,把这个单拿得稳稳当当。 上海德元的董事长后来直说:“我们是打不过人家,人家拖拉机质量好、价格低、又更贴近他们非洲本地的耕作方式。”这不是客气话,是项目现场比出来的。2019年,赞比亚招标现场,中国企业输得彻底,对手马恒达靠的是价格、服务、本地化全套组合拳。咱产品能干活,但人家会“交朋友”。 非洲这门生意,拼的不是马力,是“落地”。人没错,路选错,非洲招标输了个“透心凉”2019年,在赞比亚的一场政府拖拉机采购招标中,中国企业被印度人打了个措手不及。 参与这场投标的,是 上海德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。他们拿出的产品,是中国在80马力以下这个段位里,最具性价比的一类中型拖拉机。可到了最后,项目没中标,机会没留下。 而中标的,是 印度马恒达公司 。这家印度本土第一、全球排名前列的拖拉机制造商,凭着一套在非洲打磨多年的组合拳,把这个单拿得稳稳当当。 上海德元的董事长后来直说:“我们是打不过人家,人家拖拉机质量好、价格低、又更贴近他们非洲本地的耕作方式。”这不是客气话,是项目现场比出来的。 德元当时拿的是25—80马力的标准化产品。问题是,这类产品虽然在国内需求旺盛,在非洲却不一定合身。
- 马恒达的产品,在油耗控制、地形适配、维修配件分布等方面下了足够功夫。同样的“80马力以下”,马恒达给出的方案,是针对非洲地头量身定制的。
- 质量不是输点。中国这类机械,很多性能不差,问题在于落地适配不到位,服务响应跟不上,价格体系透明度不足。再加上非洲农民对“使用年限长、维修简单、柴油通用”的需求高于“先进配置”, 中国产品在实用性上反被轻量化的印度机型压了一头。 那一年,中国拖拉机整体出口量同比增长,但在非洲,印度品牌牢牢占据80马力以下市场份额。德元只是一个例子,背后还有一长串“中企投标失败”的名单。 一台机器,最后成不成交,看的是产品,更是服务、渠道、响应、熟悉度。中国工程师把设备开上了船,却没把品牌和信任落在地头。非洲这口水井,中国不是没打,而是打浅了。 别人推门进,我们还在院里吆喝 2021年,印度拖拉机产量达90万台,全球第一;中国为59.9万台。这不是差距,是断层。这个数字后面站着的是一个完整的出海体系 :生产、定价、分销、维修、补贴、农贷,一条龙全上马恒达、伊思考特、ACE,这些名字在非洲小农手里不是“外国产品”,而是“能干活的老伙计”。 马恒达早在2000年前后就设立非洲服务站点。今天,在南非、尼日利亚、坦桑尼亚、赞比亚等地,他们不只卖机器,还提供融资方案。农民可以“先下地、后付款”,甚至分三年还款。谁都知道,中国品牌问题在哪?产品没问题,服务没体系。很多企业仍然沿用“外贸出口思维”——工厂接单、渠道出货、走港上船。可非洲市场需要的是“使用支持型输出”——要会卖,更要会修,会服务,会本地化迭代。
-
- 有些企业产品一卖出去,两年不见服务站,一修配件得寄到总部。非洲农民没时间陪你等这个流程,他们信的,是谁能让地不停,收成不断。 印度人走的是地头路线,中国走的是报关路线。看着路都通,其实不是一条。拖拉机买不起才是最大的问题,马恒达直接解决“买”的门槛。 他们还懂得怎么降低配件依赖。非洲交通不便、物流滞后,马恒达将配件模块化、本地仓储化,小修自己动手,大修有站响应。中国很多品牌出海时,配件还要“坐飞机”,这就不是修,是赌运气。 再说技术。别看马恒达设备“没中国花哨”,可在“发动机低转速、省油抗热、故障率低”这些核心点上,恰好打在非洲市场最敏感的痛点上。非洲农艺作业时间长、地况复杂,油品不稳定,对设备容错性要求极高。 我们不是没实力,是没打好“组合拳” 说到底,中国不是做不出来拖拉机,是走出去的方式不成熟。
-
- 看数据:2024年上半年,中国出口拖拉机9万多台,金额43.63亿元。同比增长近37%。25—50马力段增长最猛,达60%。这些数字说明了一个问题:中国拖拉机在全球是有市场的。
- 再看方向:中国一拖已经把欧Ⅴ系列拖拉机出口到德国、荷兰、匈牙利,拿下E-Mark认证。产品做到这个层级,质量和技术都经得起验。但为什么到非洲就水土不服? 症结不在技术,而在匹配。
- 欧洲市场认准标准,中国企业就去搞认证、调参数、走合规。可面对非洲,中国企业还在想“价格压低点就能抢单”。这套思路,在单一市场也许有用,放在服务链长、客户耐心少的非洲,行不通。现在,中国机正在出海转型。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定制化”成为关键词。除了传统的一拖、雷沃等老面孔,还有不少智能农机企业带着电控技术、卫星导航系统、数字田间管理方案走出去。
- 但有一点不能忽视:品牌,是长期活;服务,是耐力战;本地化,是生存线。欧美农机“无故障运行时间”普遍超过100小时,中国不少产品只有50小时上下。这不是说中国造不出好东西,而是“市场标准”和“产品强度”之间还要再对齐。
- 走出去的中国拖拉机,得把“能开动”变成“能信赖”。这个转变,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员,还有懂市场的“新型外贸人”、肯扎根的“服务队”,以及有系统、有耐心的“出海战略”。 说到底非洲农民没拒绝中国拖拉机,只是我们还没用对方式、走准路线、说清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