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30 来源: 卢旺达驻华官微
卢旺达总统保罗·卡加梅在多个场合直言,他们不会成为另一个柬埔寨,而是要成为非洲的深圳。
听上去像是国家战略发布会的宣传标语,但字里行间透着实打实的野心,一个曾被称为“非洲地狱”的国家,正努力转型为非洲大陆的“经济样板间”。
问题来了:保罗·卡加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?它真的能从战后废墟,变身“非洲深圳”吗?
如果你对卢旺达的印象还停留在1994年,那场大屠杀的血色历史,那你已经落伍了。
如今的卢旺达,尤其是首都基加利,街道干净得不输欧洲小镇,公路笔直宽敞,连街头的标识牌都频频出现中文。一个非洲内陆小国,怎么突然就有了“中国味儿”?
这背后,是一套清晰得惊人的国家战略。早在2000年,卡加梅政府就推出《2020愿景》,目标直指工业化国家。
而这份愿景的“模板”,几乎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。对标对象不是欧美,而是中国——尤其是中国的南方城市深圳。
卡加梅不是随口一说,他曾在中国石家庄陆军学院接受城市战术训练,对中国的发展路径有过实地观察。他深知,光靠西方援助搞不出持久繁荣,非洲国家要想真正站起来,必须靠自己干。
而这份“干”的意志,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政策里。比如,废除身份证上的族群标签,强推国家认同;比如,基层治理全面学习中国精细化管理模式;再比如,拒绝走资源出口老路,转而推进制造业和农业现代化。
这不是照抄中国,而是把中国的成功经验拆解成可以落地的“工具箱”,根据卢旺达国情一件件组装起来。
要说卢旺达最让人佩服的一点,是它不仅有国家战略,还有执行力。别的国家还在起草文件、外访招商,卢旺达已经把“学深圳”落实到了政务大厅和农田里。
基加利的“一站式服务中心”早在2010年就上线了,企业注册3天内搞定,审批流程全电子化。别说在非洲,这效率放到亚洲都不丢人。
2022年,卢旺达营商环境排名甚至超过了欧洲的意大利,直接打脸了“非洲不适合搞现代经济”的偏见。
再看农业。过去卢旺达是典型的“靠天吃饭”,但这几年不一样了。中国菌草技术、杂交水稻、梯田灌溉……一整套中国农业技术被搬到了非洲高原。
结果是,十年间粮食产量翻了两番,2024年农业产值占到全国GDP的四分之一。
更加接地气的是城市治理,每月最后一个周六,全国“扫街日”,连总统都下场拿扫帚。这种全民参与的清洁制度,硬是把基加利打造成了“非洲最干净城市”。有外国游客说,这里比巴黎还干净。
这些细节,哪一项不是动了真格的?不是喊口号,不是搞形式主义,而是真刀真枪地推动制度落地。
当然,卢旺达的“深圳梦”不是闭门造车。这几年,中国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卢旺达的每一条主干道、每一个工地、每一个招商论坛。如果说过去西方援助更像“输血”,那中卢合作更像是“造血”。
基建是最明显的例子,卢旺达全国70%以上的沥青公路,是中国企业修的。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,是卢旺达目前在建的最大能源项目,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旗舰工程。
中卢还签了《经济技术合作协定》,涵盖能源、农业、水利等多个领域,连灌溉项目都搬上了日程。
中国驻卢旺达大使实地考察水电站,称这不只是基建项目,更是中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标志。
地方合作也玩得溜,湖南娄底市和卢旺达的穆罕加市搞了“友城”结对,市长带队来中国考察高端制造业,双方达成多个产业落地意向。
这种“地方对地方”的合作形式,灵活高效,不走冗长外交流程,反而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企业也开始在卢旺达“掘金”。目前在基加利生活的中国人超过3000人,从建筑工程到电商零售,30多家中资企业深耕当地市场。
有人在这边开超市开酒店,有人搞农业咨询,还有年轻人来这里当工程师,薪资水平比在国内高一倍不止。
而卢旺达也没闲着,2025年8月,在武汉举办的高端商务论坛上,卢旺达驻华大使亲自站台推介,吸引了200多家中国企业参会。
政务开放、土地政策、税收优惠……这些看似“冷门”的推介,实打实吸引了一批中国制造企业前往考察。
今天的卢旺达,已经不是当年的战乱之地,也不再是国际舆论口中的“非洲难题”。它用20多年时间,完成了一场从混乱到秩序、从贫瘠到增长、从绝望到希望的国家跃迁。
卡加梅放话“我们不当柬埔寨,要当非洲深圳”,并不是一句政治语言,而是一套系统性国家工程的宣言。
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·基莫尼奥在论坛上发表讲话
对中国来说,这不仅是海外合作的又一成功样板,更是“走出去”战略的现实落点。对非洲其他国家来说,卢旺达提供了一个不靠资源、不靠地理优势、靠制度和执行力也能翻盘的模板。
所以,不妨再问一次:卢旺达,真的能成“非洲深圳”吗?它已经不只是能不能,而是正在成为。
未来如何,就看它能不能像深圳那样,把“试验田”变成“样板间”,把“样板间”变成“发动机”。看得见的未来,已经在路上。